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徐汇]启新小学:探究小学中高年级欣赏课的组织教学以及评价方法

时间:2018/7/2 18:56:57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启新小学    作者:寇雨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版块作为小学美术学习的重要领域,与创作活动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意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接受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传统、民间艺术以及经典名作和现当代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如何看待与理解。而通过在欣赏课中的师生交流与评价活动,则能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中艺术欣赏的目标与内容分析

 “欣赏·评述”简析

艺术品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途径体现了客观实际与主观情感的交流与合并。当某一种客观的视觉造型出现在作品中时,创作者所表达的态度情感、欣赏者在理解画面情感过程中应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已成为艺术行为中最重要的环节。

“欣赏”既可以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又可以意为“认为其好,喜欢”。面对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教师寻找有效的、易懂的教授方法,合理多样地带领学生去欣赏、鉴赏并进行评述显得尤为重要。

鉴赏,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和鉴定,是主客观相结合的艺术活动。例如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上,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欣赏·评述”内容是“我认识的画家”,其中主要例举的是我国现当代的著名画家和作品。在此课堂内容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我国优秀的艺术传统。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初步了解画家的代表作品和创作手法,感悟画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之方向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欣赏·评述”有这样几点目标分析: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便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那么如何发挥美术课在学校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功能呢?首先,在日常的创作活动中,美术语言的理解和在创作中的渗透就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美术经验和学习常识。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色调或鲜明或暗淡;构图或集中或松散;题材或高雅或通俗。将这些日常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甚至作品特色与节奏等深入情绪态度带入一些作品的品读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略低,较为深奥的作品研读并不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行为能力,所以基本地了解美术史,了解画家生平,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依然是欣赏课组织教学的重要准备活动。

“欣赏·评述”课堂主要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运用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常用教学方法探索

1、小组合作专题交流讨论法

以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四年级第二学期第16课《世界闻名的奇观》为例,这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教材列举了各大洲成就最高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建筑和雕塑作品,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特点的文化。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学生对外国建筑和雕塑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所以难度较大,本课又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因而学生学习起来会有较大的兴趣。在本课学习中,需要师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解答教材中的学习问题。鉴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本课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如让学生自行确定研究专题:喜欢的建筑作品(各个国家的不同特色建筑);分工制作知识卡片了解每个建筑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作品背景;以历史背景等为切入点进行相关艺术特点学习(此阶段可结合建筑当地风土人情、历史背景、艺术家风格等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卡片制作,在课前了解相关建筑的特色和背景知识,形成同学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也让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新授的同时做到有的放矢。

2、风格相似或相反艺术作品分类对比法

小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有限,对于一些知识点较为专业的作品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业性的分析、比较,也是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美术常识的重要途径。在了解了艺术品出现的风格流派、人文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艺术品差异的理解的引导就变得简单很多。这时候将不同的艺术作品放置一处进行比较就变得简单有效。

比如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像与不像》。对于具象绘画:将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与毕加索抽象绘画名作《梦》进行比较,这两副作品的大相径庭瞬间让学生对于具象与抽象的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像’和‘不像’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回答让课堂质量大为提高,使得教学真正成为“有效教学”。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德国画家珂勒惠支的《珂勒惠支自画像》以及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戴帽女人》可顺应课堂过程发展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体会“神形兼备”,“逼真再现客观对象”的写实创作手法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开始有针对地思考艺术作品中关于“像与不像”以及艺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3、角色扮演、情景带入模拟活动法

在美术作品中,可以在课堂的角色扮演中好好利用艺术家生活背景这些特征,比如各种虚拟的社会场景,画家本人或者描绘对象的特征,画家情感情绪的投入,在学生事先做好的预习准备中,通过简单的动作、表情即可达到作品理解和评价的效果。

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点,角色扮演的授课方式其实在很多课堂中均有应用,在美术欣赏课堂中的运用,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艺术品的表象,更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 如上文提到的艺术品的写实性和抽象特点,学生可以进行抓特点临摹、艺术品特点提取,制作道具,更加直观、有趣,也更切合学生心理特征。

4、创作同类作品体验法

当然,除了课堂中的角色扮演,作品模仿,情感带入,艺术馆、博物馆的实地感受和考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获得艺术知识和感受体验的途径。以曾经在徐汇艺术馆进行的“美术馆里上美术课”的《葫芦兄弟的新衣》教学案例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在美术馆里体会漆画艺术的制作工艺与漆画之美。在此主题上,教师带领学生简单了解漆艺艺术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将制作漆器和欣赏漆器艺术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漆艺作品的创作方法。感受了艺术馆中的艺术气氛,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同时欣赏到“贴金”的工艺过程,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太多的创作乐趣,同时提高了欣赏能力。

WDCM上传图片

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美术馆里体会漆画艺术的制作工艺与漆画之美

WDCM上传图片

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着漆艺作品的创作方法

除了这种准备较特殊的体验方式,直接对于优秀作品在课堂中进行临摹也是高效、常用的一种欣赏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创作内容进行再现,对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进行临摹体会,对于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再在“欣赏·评述”内容板块进行自评、互评(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次创作和艺术家原作的两种角度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评述),整个欣赏课的层次也会由表层现象向深度纵深。

“欣赏·评述”课堂中教学评价的方法

在新课标中,对于课堂中的评价方式,包涵了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等课堂评价要求。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在欣赏课的课堂评价过程中寻找出一些有效策略。如,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了相关美术作品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相关美术信息。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以此为据,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评价形式,了解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了解了哪些美术常识以及美术作品的体验等,对自我的学习成果进行简单小结。

例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我认识的画家》   :

通过这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画家?

(齐白石、刘海粟、徐悲鸿...)

哪一件或哪几件艺术作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齐白石的《游虾图》,画家力求完美的观察方法以及栩栩如生的绘画方式...)

请你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一位你喜欢的画家以及他的作品。

(……)

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于一件艺术品进行欣赏讨论,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生进行互评的同时,再次交流学习成果。

当然,根据学生课堂创作作品水平进行评价也直观有效。在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三年级第一学期第18课《民间绘画》一课中,向学生介绍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各类民间绘画作品。从取材、作品线条、色彩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并且通过作品不同时代特点进行解读,品读他们的背景含义和蕴含的深刻民间愿景。由于民间绘画的亲民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临摹民间绘画的方式作为深入欣赏和理解作品的途径,并在欣赏活动之后,通过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对相关美术知识的掌握、认识程度以及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程度。

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学时,可以将教学评价通过课前基础知识储备、课堂行为实施效果以及课堂作业效果等方面进行,让学生直观了解课堂中美术学习的结果,教师通过学生在美术欣赏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水平相结合,予以评价,也可以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利用方式

课程和教学资源有着不可分割的练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在“欣赏·评述”教学领域,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标准,运用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美术专用教室,展示欣赏课中的艺术作品和学生美术作品。学校的图书馆可以提供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除了以上学校基本教学资源的利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欣赏课中可以更好的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最大限度的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更贴近艺术,更走近艺术,更深刻的体会艺术。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欣赏·评述”教学板块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梳理,结合文中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评价活动,可以将欣赏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对学生进行教授,考虑到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生活更为贴近、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在学生前期课堂准备的过程中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将所有的可用、适用的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